首页 > 教育 > 故事

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

07/05/2011

要说课堂有没有变化,上课的孩子们是最清楚的。在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镇曹杨小学,15岁的杨香爱给我们讲述了她所亲身经历的变化:“我喜欢唱歌,喜欢表演,在上语文课《武松打虎》时,老师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扮演的是武松。”说着,小香爱还做了个武松打虎的动作,调皮而又可爱。“过去,上语文课时,老师最多只让我们分角色读课文,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也不那么认真。而现在可以上讲台表演了,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做好了各种准备。我还希望能有机会扮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李大钊。”杨香爱说。

©UNICEF/China/2011/Yan Lu
引入爱生理念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和有效的学习。

西和县的39所小学,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时隔三年,39所小学从教学方式到师资水平都大不一样。同样的还有四川省受灾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能力建设也融入到了灾后重建这个庞大的计划中,并且点点滴滴改变着当地。

©UNICEF/China/2011/Yan Lu
引入爱生理念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和有效的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

“过去讲课,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现在不同了,我提问之后,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遇到有创意的想法,我会尽量鼓励他们。现在,学生们上课发言都很踊跃。” 西和县古塘小学的南璐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曾经到兰州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省级互动式教学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她不仅学会了多媒体教学,掌握了下载课件、制作幻灯片等技术手段,更深深受益于“爱生学校互动式教学方法”。“经过培训,我们都意识到了儿童参与的重要性,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特别好。”南璐说。

©UNICEF/China/2011/Yan Lu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西河县39所农村小学提供了板房教室、图书、体育用品、课桌椅等。

这正好符合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的初衷:通过专业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培训,改变原有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中心小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每一个学校配备了一套多媒体硬件设施。不仅

(1/4)上一页 下一页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