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重点

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

27/12/2011

要说课堂有没有变化,上课的孩子们是最清楚的。在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镇曹杨小学,15岁的杨香爱给我们讲述了她所亲身经历的变化:“我喜欢唱歌,喜欢表演,在上语文课《武松打虎》时,老师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扮演的是武松。”说着,小香爱还做了个武松打虎的动作,调皮而又可爱。“过去,上语文课时,老师最多只让我们分角色读课文,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也不那么认真。而现在可以上讲台表演了,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做好了各种准备。我还希望能有机会扮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李大钊。”杨香爱说。

 

 

\
 
©C作者版权

 

引入爱生理念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和有效的学习。
摄影:@UNICEF/China/2011/Yan Lu

西和县的39所小学,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时隔三年,39所小学从教学方式到师资水平都大不一样。同样的还有四川省受灾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能力建设也融入到了灾后重建这个庞大的计划中,并且点点滴滴改变着当地。

有效的课堂教学

“过去讲课,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现在不同了,我提问之后,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遇到有创意的想法,我会尽量鼓励他们。现在,学生们上课发言都很踊跃。” 西和县古塘小学的南璐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曾经到兰州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省级互动式教学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她不仅学会了多媒体教学,掌握了下载课件、制作幻灯片等技术手段,更深深受益于“爱生学校互动式教学方法”。“经过培训,我们都意识到了儿童参与的重要性,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特别好。”南璐说。

这正好符合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建更美好”教育项目的初衷:通过专业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培训,改变原有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西河县39所农村小学提供了板房教室、图书、体育用品、课桌椅等。
@UNICEF/China/2011/Yan Lu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中心小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每一个学校配备了一套多媒体硬件设施。不仅如此,这里的许多老师都接受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有效提问”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的培训,在教学效果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着13年教学经验的杨老师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她用一个例子给我们阐释了现在课堂中的变化:“比如《居里夫人的3克镭》这一课,过去打开课本就讲,而现在,我会让他们自己先看书,然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我会让大家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新课文。这样的话,学生们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就特别明显。”

而在西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室的布局中就能看出来。随便走进一个小学的教室,你就会发现,这里课桌椅的摆放和传统的模式不太一样。小桌子被拼成四五张大桌子,学生们都围着大桌子坐成一圈一圈的。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方便学生们讨论、参与。“教室布局改成这样以后,我不再害怕老师了,上课也敢发言了。”西和县洛峪镇杨咀小学五年级的杨玉鹏说。

学校管理改革与社区参与

西和县姜席镇赵河小学校长郭守城有一个很“宝贝”的笔记本电脑,不是因为这台电脑本身有多么贵重,而是因为在这台电脑里保存着一批对赵河小学来说非常珍贵的照片。照片所记录的是赵河小学今昔的对比,让如今每一个来到赵河小学的人都不禁感叹。

今天的赵河小学,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有着结实的教学楼、整齐的地砖路、美丽的花坛和平整的操场。一下课,所有的孩子们都聚到操场上,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对孩子们来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建的这块操场和运动设施及器材构成了他们童年最快乐记忆的一部分。“我最喜欢这个操场了,每天都在这里玩,不知道上了中学还有没有。”4年级的姜雄邦说。

然而,这在3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郭校长制作的幻灯片中可以看到,刚遭受地震时的赵河小学,没有围墙,只有一个象征性的大门;土砖房受地震影响出现了裂痕;门前屋后全是黄土,一下雨就是满地的泥泞;更为难以置信的是,学前班教室是用编织袋搭建的,里面的课桌椅和高年级学生使用的一样高,幼儿连够都很难够到。而现在的学前班,里面摆放了许多玩具,墙上贴着五颜六色画纸。不仅如此,学前班学习的内容都不一样了。“原来只教教拼音,现在则以促进儿童参与为主,引导他们做游戏,开发智力。”郭守城说。

这只是尝试的一部分。他曾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参与式爱生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管理改进”的培训,学到了关于课程规划、教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诸多内容。回来之后,他立刻将理论付诸实践,展开了全方位的管理改革。

 参与多了,说教少了;引导多了,灌输少了……家长们却不习惯了。郭守城的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家长甚至找到他反映问题:“孩子们现在上课拿的书比原来少多了,这还叫上学吗?”为了消除家长们的顾虑,郭守城在村支部书记叶爱军的支持下,专门在学校举办了一次社区大会,将包括家长们在内的社区居民请来,向他们宣传爱生学校的理念,展示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成果,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姜雄邦的父亲姜毕战说,“现在学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娃娃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会了反向思维。而且,我们发现儿子姜雄邦具有绘画方面的天赋,这是原来从没有注意到的。”

经过一番努力,在赵河小学,“参与与和谐”的爱生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形成,一种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机制更好地保障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安全教育与心理支持

安全教育一直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2008年四川地震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共同合作,开展了国家级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培训,并针对学生和教师开发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资源,有利地推动了安全教育纳入到国家课程中。12岁的曾加林是擂鼓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长。她告诉我们,地震后,她们经常接受关于安全教育的培训,包括消防知识和防震知识等,还经常进行演练。她不仅熟悉每个安全出口的位置,而且,当被问到如果遇到火灾、地震该怎么办时,她的回答也想当响亮:“我会快速组织同学排成队,从安全出口撤离。而我会留在最后,确保每一个人都出去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学校内开展的一次安全演习。
@UNICEF/China/2011/Yan Lu

同样,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永昌小学,我们遇到了8岁的张正义。小正义虽然才上二年级,可对安全知识一点都不含糊。他告诉我们,上周刚进行了防火演练。“如果发生火情,我会马上和同学们从消防通道跑到操场上去。”小正义一边说,一边指着消防通道。

由于地震,四川灾区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此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专门设计了培训模块,教老师们如何在日常情况以及特殊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儿童尽快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擂鼓镇中心小学,校长熊庭筠说,由于处于重灾区,地震刚刚结束后,该校每个年级都有1-20个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全校共有100多个这样的儿童,表现多为烦躁、抑郁、自闭等。后来,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对学生们进行筛查和心理辅导。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对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心理培训,熊庭筠这样说:“刚地震的时候,周围一片混乱。我对于心理培训很不理解,觉得没什么必要。可是现在,感觉到,心理康复对于一个社会的重建,特别是对于儿童,太重要了。如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培训计划,我一定还参加。”

在永昌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董静承担着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她说,“过去根本不知道咋个辅导,后来,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专业培训,我学会了一些专业的方法。比如说,倾听和谈话的技巧、宣泄和减压的方式。对我来讲都是很有用的,也确实帮到了不少学生。”

撰稿:成静

月捐计划

单次捐款

立即行动

注 册

贺卡与礼物

分 享

订阅我们的邮件,了解我们的援助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